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星洲日報專訪

 星洲日報砂拉越高級新聞編輯何俐萍


 

1.      當很多人被醫生診斷上患癌,第一個感覺就是彷如被判了生命的死刑。癌症等於不治之症,是預告生命將走向終點,是很多人對癌症的認知。孫博士在過去診斷的病例中應該也面對無數這種場景,不知你會如何回答患者,或會給予他們怎樣的意見?

 

A: 現代癌症治療只要懂得利用整合輔助治療 Integrated Treatment,將可大幅改善過去常規治療的副作用與後遺症,提高生活品質與生存期與降低復發風險,讓癌症成為一種慢性病,與過去癌症治療已很不相同,所以要有信心接受治療,並將恐慌的心情,改為反省檢討過去錯誤生活習慣、心理情緒、人際關係,並積極吸收正確治療與養生知識。

 

2.      有部分患者也明白要與癌症和平相處的道理,可是當自己被宣判患癌時也不免陷入恐懼之中,尤其是在當今的醫療環境仍以主張化療或電療為治療方案,種種副作用讓很多病患聯想到“痛苦”二字。化療和電療是唯一應對病情的方法嗎?

 

A: 患者對癌症的刻板觀念,與受到常規治療有如洪水猛獸般可怕印象的影響,對癌症和常規治療的副作用與後遺症有諸多恐懼。其實癌症治療絕非只有手術、化療與放療等常規治療選項而已,有效的運用整合輔助治療,如選用經過正式臨床試驗證實療效的中藥複方配合治療,將可大幅降低傳統治療副作用並增加療效。同時應該堅持不要過度使用常規治療,以免一味追求徹底消滅癌症的同時,卻大幅損傷自體免疫機能,造成日後病情快速惡化。帶瘤生存只要沒有生命威脅,不影響生活品質,就不需要恐慌,一樣有機會可以頤養天年。

 

3.      一人患癌,全家受苦。孫博士對需要長時間照顧癌患的家屬有什麼建議或勸告?

 

A: 當家人罹癌時,家屬除了以同理心、耐心照顧患者外,更應藉此機會徹底檢討過去家庭成員中是否都有不良生活習慣,並跟患者一起戒除惡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患者感到對家人的健康也有貢獻,而非只會拖累家屬而已。家屬照顧患者之餘,也應開始保養自己,因為家屬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更應藉此機會積極防癌。

 

4.      很多人患癌後徘徊在該接受中醫還是接受西醫治療之間,還有親友的過度關切提供很多治療偏方,這些都讓患者不知所措。孫博士可以分享你在這方面的看法嗎?

 

A: 患者確診後,親友基於關心,好意推薦各式治療或保養方法,其中不乏偏方或秘方,但癌症治療牽涉範圍很廣,即便同類癌種的同齡患者,可能會因體質關係,對同種治療的反應也不見得一樣。所以應接受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若要選擇輔助治療,除了透過專業評估外,建議患者只能選擇經過合格臨床試驗證實療效的方式,而非輕信個案見證的各種坊間偏方或秘方。

 

5.      也有不少的病患堅信只有西醫可以治療癌症,對中醫很抗拒,是因為對中醫認識不足還是對中藥缺乏信心,或是中藥的療效慢讓心急的病人無法耐心等候治療效果?

 

A:中醫醫理與西醫基本上有很大不同,中西醫界對此亦爭論多年。但在現今西醫主導的醫療法規限定下,看癌症的中醫師越來越少,一般患者對中醫更缺乏認識,信心自然有限,多認為中醫僅能輔助治療,而且起效較慢或不明顯。中醫師也因現代中藥材栽種模式開放,導致中藥材品質參差不齊,而苦於處方正確卻不見顯效的困境。其實經過嚴格品管與配伍適當的中藥複方,對病情往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是生活品質如食慾差、排便異常、失眠、疼痛、疲憊的改善,與免疫系統功能的調節,甚至腫瘤的抑制等,都有令人驚訝並且沒有副作用的速效。但是必須是經過合格的臨床試驗實證的中藥複方,才能期待效果。

 

6.      很多癌症病人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併發症,身邊不少人都告訴我這句話。孫博士這種說法是有根據,可以被認同的嗎?

 

A: 癌症有轉移、擴散和復發的特性,在治療中也容易引起併發症。但也有帶瘤生存期間很長,且非因癌症死亡的案例。目前臨床醫學上未能就「癌症併發症」做明確定義。參考保險公司就「癌症併發症」範圍之認定,應以與癌症之發生有「相當因果關係」之併發症才能稱之。故併發症定義是指「病人因為惡性腫瘤組織(癌症)所直接引起的續發性病症。」比如較後期的癌症,如乳癌、 肺癌、 腸癌或淋巴癌等,腫瘤可能會轉移到脊椎,造成脊髓壓迫症。症狀是背痛或頸痛,或傳到前胸,繼之而來的是下半身麻庳,或手腳無力、屎尿失禁等。不儘早治療則這些症狀可能無法逆轉。因為脊髓在壓迫超過二十四小時之後往往會壞死而難以修復。又如化療後七到十四天內屬於免疫低落期。此時因免疫低落,細菌可趁虛而入,若不及早醫治可發展為致命的感染。再者手術後若發生沾黏,也算併發症範圍,以上這三例都可算癌症併發症。但又分為有無經過常規治療之別。

 

因治療癌症的醫療行為(包括微創處置、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所產生之醫源性病症,或因治療癌症的醫療行為所致之機能障礙、虛弱、抵抗力弱化、感染等,係屬醫療行為之「後遺症」。而癌症病人完全不接受常規治療的佔少數,以上述對併發症與後遺症的定義範圍,大部分癌症患者是有可能死於治療的併發症或後遺症,所以有說癌症病人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併發症(或後遺症)。但這些併發症和後遺症與癌症都有因果關係,尤其後遺症與過度使用常規治療更有關係。癌症併發症或醫源性後遺症兩者所佔死亡的比例沒有精確的統計資料,但都與癌症相關。

 

我個人認為,癌症病人多半死於癌症所引起的併發症,或過度使用常規治療導致的醫源性疾病與後遺症,尤其復發的病人更是如此。如此比只談併發症會較完整。

 

7.      讓我個人感嘆的是,一個人被宣判患癌,若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只能到政府醫院接受治療。而有經濟條件者還可到外國治療,雖然不一定治愈,但至少接受治療的機率比沒有經濟條件的人提高。孫博士對此有何見解?

 

A: Steve Jobs 富可敵國,但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瘤時,也只能拖7年。反倒是有些窮人沒錢接受常規治療,卻活得更久。所以經濟條件不是影響療效的唯一因素。主要是看病人當時罹患癌種、年齡、病史、身心與家庭狀態,以及所選擇的治療方式。當然經濟條件會讓治療選項更寬廣,但安全有效的治療不見得都非常昂貴,重要的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也不能因為花費過高,造成病人因拖累家人、深感內疚而放棄治療。所以我主張以SEA原則來選擇療法: 1. Safety 安全 2. Effectiveness 有效 3. Affordable可負擔。

 

8.      “我們那一代的人很少聽說年紀輕輕就病死,也不知道什麼是癌症?”長輩常這樣申訴。以孫博士豐富的醫療經驗,是什麼原因造成越來越多人患病?即使一些自認生活和飲食和健康的人都可能被癌症盯上?

 

A: 主要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與感官滿足極致化的結果,導致現代科技急速發展,企圖提升各項效能以求達標。但也造成整體自然環境被各種已知與未知的「致癌原」充斥,造成電磁輻射、空氣、土壤、水源、與連帶農業、畜牧業、漁業等食物鏈的汙染,人體基因受致癌原破壞而突變的機率大增。加上社會生活步調過快,工作壓力大、人際關係更形複雜,心理壓力大幅增加,生活方式因科技發明而更形便利的同時,但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運動量卻大幅下降,尤其現代人作息背離太陽時間,熬夜者比比皆是,這些都是三十年前罕見的現象。如此造成自律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的調節長期紊亂,免疫功能自然每況愈下,癌細胞也就蠢蠢欲動。當然現代人平均壽命延長,免疫功能老化,對癌症好發率增加也有影響。所以整體環境汙染,對自認生活飲食都很健康的人來說,仍是罹癌危險因子,故須具備更積極的防癌觀。

 

9.      是否有一種說,家族中有人患癌,其他家族人員患癌的機率也會比較高?

A: 除了已有部分腫瘤如乳癌、卵巢癌、與結腸癌等基因確定與家族遺傳相關外,家族罹癌病史會增加個人罹癌風險,主要是因家人生活環境、習慣、處理情緒方式與保健觀念可能比較近似,所以其中有人罹癌時,家庭()成員都應提高警覺,趁機深刻檢討環境、習慣與心態並積極改進以防癌。

 

10.  身體是否會釋放一些訊息,讓一個人知道自己可能被癌症盯上?該如何留意?

A: 除了定期檢查外,有以下症狀要多注意進一步觀察或檢查:

1.皮膚有無經久不癒的潰瘍,痣或疣狀物有無變大或形態及顏色變化。

2.乳頭有無異常分泌物、局部凹陷或乳房腫塊。

3.口腔內有無經久不癒的潰瘍、白斑、紅斑或硬塊。

4.聲音是否改變或沙啞。

5.大小便習慣及頻率是否改變,有無血尿或血便的現象。

6.有無經久不癒的咳嗽、胸痛或咳血。

7.有無食慾變差或吞嚥困難的現象。

8.有無異常的月經出血或陰道分泌物。

9.有無不明原因的耳塞、耳鳴、聽力受損或鼻塞、流鼻血。

10.有無不明原因的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

11.頸部,腋下,腹股溝,腹部及身體其它部位有無異常腫大或硬塊。

除此之外,食慾、排便、睡眠時段與品質、手腳溫暖、精神好壞等五項也是平日自我觀察的重要指標。癌症病人更應注意這些指標變化。

 

11.  癌患進入抗癌生活中,常被告誡這不能吃,哪也不能吃,甚至被指不可以吃雞肉,鴨肉,或是要茹素。對於癌患的飲食,孫博士有何建議?

 

A: 食療是癌症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之一。不論是美國著名的Gerson diet,或德國有名的Budwig diet、生機飲食或其他各種食療建議,以下5項原則必須留意:

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各地氣候、環境、食物種類、料理方式、個人體質、尤其是各地微生物也都不太相同,固然「一樣米養百樣人」,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更顯其珍貴的經驗值,所以不建議一味盲目追求某種特定(尤其是國外)的食療法,任何食療都須謹慎酌量試用,試用後一旦發現造成食慾變差、排便異常、睡眠障礙、手腳冰涼、精神萎靡時,就應立即調整內容比例或是停用。

2.  食材應以當地、當季、新鮮、無污染為主,有機更佳,慎選食用油。

3.  動物性食物比例宜少,尤應避免攝取過多皮脂層與海鮮等動風發物。植物性食物比例宜多,但不宜食用甜度太高的水果過多,或太過寒涼的蔬果。吃中藥補藥類時宜暫時避吃白蘿蔔。

4.  料理方式宜以清蒸、水煮為宜,避免微波、高溫多油煎、炸、烤、醃漬、煙燻等方式,除化療時免疫太差或大腸癌剛做完手術後外,應保留一定比例蔬果生食。

5.  養成少量多餐、安靜放鬆、專心感恩進食的好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