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DK診斷系統能驗證出病變發生時,對應穴位的導電值即會產生異常,就可以透過檢測報告來發出預警。這套系統測試人體機能的準確率高,而整個測試流程也不用侵入人體,只需要花三到五分鐘就可以完成。
在癌症病人的療程中,目前已有客觀的檢測方式,再結合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與大量的西醫臨床經驗,可以更快速精確地診斷病情。
癌症在21世紀勢必將會如高血壓與糖尿病一般,成為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追蹤檢測與持續作預防性治療。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癌症病人都是在常規治療﹙如手術、化療、放療﹚後,只有定期回門診做追蹤檢測,而在這段等待回診檢測的期間中,幾乎都沒有做任何其他的檢測與治療。
先進的檢測醫療模式,有助癌症病情監控
在常規醫學的檢測項目中,許多精密檢測本身就有造成副作用傷害的可能風險﹙如需要打顯影劑或輻射線照射的問題﹚,或受限於健保給付的方式,所以必須間隔一段時日才能再做檢查。如此將無法使醫師能密集地觀察病人在這段等待期間之中病情的變化,也就無法及早因應癌症復發,所以許多病人往往在常規治療後不久即
復發,而病勢也難以收拾。
復發,而病勢也難以收拾。
但是癌症的治療與檢測,除了現代常規醫學的方式外,其實還有許多種不同的治療體系與檢測方式,而且安全性、有效性都有不錯的表現。而現代西方醫學自1992年前蘇聯帝國解構後,才開始接觸大量前蘇聯科學家所研發的檢測與醫療方式,所以目前國內醫界大部分採用的都是屬於美國系統的醫療模式,對於前蘇聯的先進檢測與醫療模式就相對陌生許多。
二次大戰後,美蘇兩強為了太空競賽,甚至連太空站中太空人身體機能的好壞,也成為雙方競賽的項目。由於頻繁的太空活動,給太空人的健康維護帶來一系列的挑戰,尤其在太空失重的條件下,對太空人身體狀況的影響也很難檢測與治療。
ARDK診斷系統,巧妙結合中醫學術理論
為了確保太空人進入太空後的身體機能保持正常,蘇聯科學家即發明最新的檢測儀器,以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健康進行全程監控。所以自1978年開始,前蘇聯及俄羅斯中央科學研究所開始了人體反射診斷應用研究。
在太空與地面兩個截然不同的特殊環境條件下,必須不斷創新運用各種儀器對太空人體能進行監測,以達到適應身體內外﹙包括特殊環境中﹚的各種反應,於是開發出一種新的檢測系統,就是ARDK診斷系統。這套系統也在國內經過許多醫師的臨床歸納分類,巧妙結合了中醫學術理論,並證實了二千年以來中醫對人體的一些抽象概念解析的正確性。
1990年臺灣醫學委員會曾召集千餘位的醫師來進行研究,包括腫瘤科、心臟科、肝膽科、婦產科等各科醫師,蒐集二、三十年來的病情資料,按照中醫的理論基礎,發現人體的臟腑和經絡穴道的種種相關性,借著精確的微量電流檢測器,可將導電值測出並輸入電腦,再經過龐大的資料庫快速辨識分析比對歸納判讀後,即可將個人的症狀與可能的疾病展現,相當精確地反映出病人當時生理與病理狀況。
客觀的檢測方式,可以快速精確診斷病情
ARDK診斷系統能驗證出病變發生時,對應穴位的導電值即會產生異常,就可以透過檢測報告來發出預警。這套系統測試人體機能的準確率高,而整個測試流程也不用侵入人體,只需要花三到五分鐘就可以完成,這套診斷系統在蘇聯早已超過十萬例以上的臨床應用。台灣也曾做過了近五千例報告,經臨床類比統計症狀後,發現也有高達九成以上的準確率。
癌症病人在常規治療(特別是化學治療)之後,往往因為體力虛弱,而影響各種生理機能表現,以及情緒低落等,所以除了傳統生化常規檢查外,需要更精確的檢測,以全面觀察生理功能的微妙變化。病人也更需要知道,在經過治療後所產生的某些症狀或反應,究竟是病情好轉的徵兆,還是惡化的訊號?
在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慮,都需要即時、安全、可信度高的檢測診斷,以幫助病人建立信心。在中醫都是靠經驗豐富的醫師,使用主觀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以了解最新的病情,現在有了客觀的檢測方式,結合中醫辯證基礎與大量的西醫臨床經驗,可以更快速精確地診斷病情。
安全有效的檢測,減少病人療程中的煎熬
癌症病人多半都有焦慮的心理,其實醫師也需要更多的資訊去幫助病人,在整合輔助醫療的癌症療程中,我們衷心希望能應用有更多安全、有效、又經濟的檢測方式,幫助病人度過漫長療程的煎熬,早日恢復健康正常的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