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中藥性味歸經少耐藥性‧有助提高治癌療效

 2013-09-10 13:07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訊)中藥治療疾病的優點是以整體觀為中心,且根據個人的病況調整處方,量體裁衣。在臨床上,應用中西醫整合治療癌症的中醫師孫苓獻博士認為,中藥用於治療癌症的優勢
是其有性味歸經之說,意思是指,每一種中藥都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和歸經。所以,其對機體的某一個臟腑,某一條經絡有特殊作用,宛如“標靶藥”。而對其他臟腑或經絡的作用較少或沒有作用。例如清熱解毒藥,效用偏於肺、肝、胃。臨床上,隨著病情的轉歸,一個癌患可能會用上七八條處方,靈活度很強。故可謂不易產生耐藥性的狀況,有助提高治癒率。
誘導癌細胞自殺死亡
他強調,中藥能夠經歷幾千年的考驗而沒有被淘汰的主因是其複合成份,不易產生耐藥性。而單味藥組成處方後的複合成份更複雜,無法通過現代藥理研究分析出來,卻也形成其治病優勢和特色。
“西藥是直接殺死癌細胞,但中藥的藥理機轉與西藥不同,中藥不是直接殺死癌細胞,而是誘導癌細胞自殺而死亡,透過改善體質以抑制癌細胞增生條件。同時有調節機體生理功能和免疫系統的功效,自然有助增加治癒率。因此中藥不應限於只用現代藥理機轉來研究和應用。簡而言之,中藥更應以中醫理論來應用,才能真正發揮中醫原有的功效,不然就會失去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進而也影響療效。”
孫苓獻接受專訪時說,雖然中藥藥理研究“西藥化”是當前的一個中藥研究趨勢,對中藥在化學物質,甚至分子結構層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不過,卻限縮以中醫醫理來認識疾病另一層面的思維。因為中醫裡頭沒有細胞、病毒等說法,卻有陰陽、氣血、經絡等說法,這也是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的根本。例如,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肝癌可能有八個證型像太陽證、少陰證等,患者可能還兼挾濕、火、痰等,脈象、舌象等也不同,所用的處方當然也跟著不一樣。也許是黃芩湯,或小柴胡湯,或補陽還五湯等等化裁加減,完全沒有所謂的“套方”應對,這也很考驗醫師的辨證水平。
“近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有些中藥處方能夠抑制癌細胞的主因是其能夠殺死癌幹細胞,降低復發率。但是,若以現代藥理研究來分析,是找不到其哪種成份可以殺死癌幹細胞,因此,現代科研發現,人參有38種人參皂苷,蟲草有蟲草酸,白花蛇舌草有哪些成份對中醫治療而言可做為一種參考,但是其性味歸經,病機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對中醫治療而言則更為重要……處方有效,才能夠幫到患者。”
不過於攻邪
免傷正氣
孫苓獻覺得,古中醫秉持中文造字的精神,下筆前必講究“文以載道”。例如中醫說的“處方”不只是“處理的方法”而已,更深一層的意義是提醒醫家,此病是“處於何方”?意思是講,必先瞭解病機是在哪個方位、方面、或方向?才能開立處方。療法這麼多,到底哪一種適合患者?這一定要經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深思熟慮才能做決定。癌患可做的治療很多,但要謹記的是,攻邪不能太過,以免損傷正氣,即不過度治療癌細胞。否則,往往會適得其反,縮短生命。
“中醫應用處方不是一方用到底,而是患者的病況現在怎樣,就要用對證的哪個處方?可能整個療程會用上七八條,甚至十條處方是很常見的,何況所開的處方並不是只針對癌細胞,因此不易有耐藥性的困擾。”
隨著現代生物科技發展先進,中藥的生產模式也日趨現代化和成熟,包括運用最新的發酵與萃取技術,因此,其安全均經過嚴格檢驗,並有大量科學實驗,甚至正式人體臨床試驗以證實這類新中藥複方的療效。他認為,業界可讓西醫腫瘤科醫生多加認識這些中藥複方,甚至積極應用。
“雖然這還是不脫套方的思維,並非像真正中醫治癌高手一對一的單獨開方,但在複方配伍安全的前提下,正式的臨床試驗也證實,中藥複方還是能發揮相當高比例的療效,如此在減少患者對癌症傳統治療恐懼的同時,又能提高臨床療效,才是中醫界真正能及時利益廣大癌症患者最務實有效的方法。”
用藥強調平衡制約
處方多半毒性不強
中醫師孫苓獻透露,臨床上,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中醫古籍的許多處方包括黃芩湯、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湯和半夏瀉心湯等,如果病機對了,一樣也可用來治療癌症,起著一定的療效。再者,雖說是藥三分毒,不過中藥的毒性怎樣也不比化療藥來得毒。因為中醫師用藥配伍強調平衡和制約,份量精確,所以毒性不強。好比醫聖張仲景配伍的處方所用的份量,五、三、一,奇數、偶數還要對應《易經》的數象,不是隨便配伍出來的,所以其處方均是“經典的處方”,故稱經方。
“用藥如用兵,醫術高明的中醫師心中有萬兵,完全是對證開方,不管你是肝癌、乳癌、肺癌,而你是否患的是太陽病、少陰病、兼濕,兼痰……我對證開方,針對個人情況加減化裁。達到“毒”出“能”(量)入的目的,病況才可能緩和下來。”
他指出,如果患者的病機是實證、熱證,可以用攻法攻克一段時間,一旦病情改善後,就要更換療法,以達到“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助邪”的效果,並避免“祛邪正亦衰,扶正邪更盛”的困境。
化療後調理虛弱體質
他直言,經過化療的末期癌患的體質會轉變,會從熱性體質改為寒性、虛弱體質。這得依靠中醫來調理扳正,包括回陽救逆,扶陽補正,以改善癌症惡病質(Cachexia)帶來的衝擊。癌症惡病質意指末期癌症患者常出現的體重下降、無法進食及疲憊衰竭等三大症狀,臨床約40%末期患者普遍須面對這些問題。
醫療制度無保障
少有醫師專治癌患
現今應用純中藥治療癌症的中醫師屈指可數,這不是說中醫沒本事治癌,而是現有的醫療制度無法保障中醫師的權益,造成中醫師寧可治療疑難雜症也不碰癌症,委實可惜。
中醫師孫苓獻說,雖然如此,仍有一些醫術高明的中醫師堅守崗位,專治癌患,療效也不俗。但個人體力、精神和時間畢竟有限,無法應付多不勝數的患者。有者以癌患為重,往往過勞而逝,令人惋惜。
他不諱言,中醫師治療的癌患多是無法應用現代醫學療法治療或是治療失敗,才轉投中醫,這無形中也降低治癒率。因為患者的體質原本可能是“熱性”的,經化、放療之後,體質轉變成“寒性”,要用中藥調理頗費功夫,這個過程亦佈滿變數。即便最後他們無法根除腫瘤,至少帶瘤生存,延長生命及提高生活品質。
“中醫不管你有沒有癌細胞,只要將你的體質調好,陰陽平衡,帶瘤生存,活得有品質,死得有尊嚴。但現代醫學會說你是癌症,要開刀化療放療等等,若中醫師耽誤患者接受這三大主要療法就可能會被告,造成中醫都不治癌患。……臨床上,確確有癌患以純中藥治療,但佔少數,因為他們不要承受現代醫療的折騰。”
不過,孫苓獻也提及,中醫藥治癌還面臨另一個挑戰,就是藥材品質下降的窘境而影響療效。這與大環境因素如氣候、地理環境、栽種方式與各污染等的巨大變化脫離不了關係,並也極需相關的各造反思和調整,方可能力挽窘勢。(光明日報/良醫‧報導:黃秀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